在一场辩论赛中,每一个议题都会有正方和反方。每一方只能坚持一个角度,再找相关论据,并驳斥对方立论上的不足。但我们不能认为,最后一方的胜利就代表他们的观点就是对的,另一方就是错的。
现实中的很多事往往在不同的方面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总是以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审视所有的事情,不免太过主观,往往会令自己丧失更多的可能性。
“非黑即白”是一种太过绝对的思维。这种思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我们在审视其他事物时,追求简单并没有错,但一味地追求简单,会剥夺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阻碍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同时,会使我们忽略处境的复杂,并打消我们寻找其他解决方式的想法。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只能有唯一的答案可供选择。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我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就不会感到“两难”甚至“多难”了。
那我们该如何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困境?
太原心理咨询师提示,我们不要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什么事情都得自己亲自做。正如前面送人的例子那样,一般人都会陷人一个思维定式中就是“这是我的车,所以,这个车必须由我来开”。而如果能意识到,车由别人来开,我就可以解放出来做其他事,这样就可以两全其美。多站在他人的立场、处境、价值观上想几个为什么,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每一个问题,不要让绝对的思维定式束缚自己的判断力。
就像这样一句话:“无论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好猫的定义不应该是狭隘意义上的“白猫”或者“黑猫”,只不过是人们“非黑即白”的思维太过死板。微博上曾引发热议的两个视频中,一个以指责的方式帮助小贩的老板娘,被人们误认为是凶神恶煞的包租婆,一个帮助被诱拐儿童却让人误以为毫无怜悯之心的粗暴青年,故事的结尾都让人唏嘘不已。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面对同样的问题,所处的立场,思考的角度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便可能大相径庭。但不代表一定是谁对谁错,谁是谁非。每个人的方法或许都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正如在技术领域,许多的新技术其实就是已有技术的重新组合,许多思想创新就是因为碰撞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