铵照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没有抑郁就不存在对抑郁的忍惧。因)少人就认为:对抑郁的恐惧是由抑郁症状决定的。秋水理论认为抑郁症状虽然是构成抑郁忍惧心理的基础,但恐复往往是由认知态度决定的。以上两个观点实际上代表了抑郁症的治疗方向,也是学术界争论不的焦点。下面我们根据张景晖老师的理论进行阐述。
抑郁症患者都有怕抑郁、对某些特定场景感到害怕的心理。我道,人的各部器官都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和支配,因而对抑郁的恐惧心藏会导致各部器官出现与之相匹配的生理应急反应。这种生理反应通常会以某种躯体化表现出来。
抑郁症患者不仅有恐惧心理,还伴有痛苦的心情,思想上消极悲观情绪上苦恼。每个患者都有“不要再抑郁”的强烈愿望,也有彻底治好郁的迫切要求。
时刻提心吊胆,怕再发生抑郁,每当接触特定的场景时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我要干什么,而是我不能抑郁,怎样才能不抑郁,费尽心机地耍弄各种小技巧,努力地去防止抑郁,逃避害怕的场景。本来做事不需要特别的留意和努力,可是抑郁症患者一想起自己的抑郁时,就会紧张不安起来,越是不自然地努力回避抑郁,结果越加深对抑郁的敏感和执着。这种对抑郁的恐惧、痛苦、焦虑的心情,对抑郁的高度关注,爱面子、敏感、自卑、精神创伤(曾经因为抑郁,让自己难堪的经历),对这种心理因素的对抗等,复杂交织的心理活动,就是促发抑郁的心理因素。
患者对抑郁的恐惧不是单纯的恐惧,而是预期性恐惧,抑郁的发作常常是由于病人确信自己不能不抑郁的心理状态,他们怀着极端不安的心情,等待着抑郁的发作,而恰恰是这种心情引起了抑郁的发作,这种恐惧心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以病理性条件反射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随着“重要”时刻的临近而加强。不安的预料,加上“不要怕”的努力对抗,也就是强烈控制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更大的恐惧就会在这种对抗中翻腾起来。
正常人虽然也常会抑郁,但他们却没有这种怕的心理因素,这就是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产生这种恐惧心理呢?太原心理咨询师认为:我们知道,意识是客观存在于大脑里的反应,客观存在的事物总是要在大脑里反映出来,试想人类若从来不发生抑郁,辞典里就不会有“抑郁”这个词,我们也不会知道什么是抑郁,怕抑郁的恐惧心理就无从产生。但是,人们说话难免会有一些抑郁,这个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抑郁,就是构成抑郁的恐惧心理的基础。若出生以来从不抑郁的人(当然不可能,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决不可能产生怕抑郁的恐惧心理,所以我们认为抑郁的恐惧心理是抑郁经验的积累,即在不断地出现抑郁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正常人有了抑郁却没有产生恐惧心理,偏偏抑郁症患者们有了抑郁以后就产生恐惧心理呢?
内因一对抑郁的错误认知才是它的真正原因。客观存在于大脑的反应,决不像照平面镜那样,而是“哈哈镜”式的各式各样。同一个事物作用于不同的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态度和情绪反应,拿看足球比赛这件事来说吧,对谁而言这个足球比赛都是一样的,而不同的人,对这个客观事实就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一会儿兴高采烈,拍手喝彩,一会儿叹声惋惜:有的冷静观摩运动员的球技;有的一会儿一看表,盼望球赛赶快结束。听交响乐也是这样,有的陶醉于艺术享受之中,有的却听得枯燥无味。碰到不顺心的事,有些人怨天忧人地烦恼起来,而有些人却泰然地认为:“不如意事常八九。”有的人能任劳任怨,有的人受点委屈就会患得患失,大喊大叫起来。生病以后,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也不尽一样,有的焦虑不安,忧虑重重,而有的人却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抑郁情绪虽然人皆有之,但由于对待抑郁的态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和后果,正常人虽也不时地发生抑郁,他们却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对它表现非常淡漠,不放在心上,一过了之,不久也就忘掉了,没有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状,不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大容易患上抑郁症的。
综上所述,抑郁的恐惧心理不是由抑郁决定的,而是由对抑郁的错误态度决定的。因而不难找到抑郁症治疗的正确方向:消除抑郁的恐惧心理不能依赖抑郁症状的减少或消失,而只能依赖改变对抑郁的错误态度,并带着恐惧去面对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