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朋友圈爆文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了,情感号主们在打倒了“直男癌”后,又开始向“妈妈”这个群体开火了。这些文章的标题让人触目惊心,充满了指责和命令,比如“在心里,我把妈妈杀了一千遍”“可怕的是,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妈妈,我希望你 XX”,作为一个正常人,我真的很害怕和拥有这样观念的女孩建立亲密关系。这个世界上没有“好妈妈”“好男人”能满足你的一切需求,更没有“完美母亲”“完美男友”这种高度理想化的形象。“你必须对我好,否则我就活不下去”,这种观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性认同”。这是精神分析里的重要概念,最早由克莱因提,投射者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这是一场孤独的游戏,因为他希望建立亲密关系的那个人是不存在,或者说是不真实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父母的“为你好,所以我才逼你”属于权利型投射认同,子女的“因为你不爱我,所以我的人生被你毁了”这叫依赖型投射认同。双方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乐此不疲地伤害自己和对方,源源不断地被遗弃、被打击、被欺骗、被否定的自我创伤,像一场无尽的噩梦,谁也不愿意先醒来。我问过一个粉丝近百万的朋友,为什么要天天量产这种戾气很重的文章。明明朋友圈的动态显示,她和父母关系良好,和老公家庭幸福。她说:“渔,读者根本不关心你的东西能不能帮助她,她只希望你作为大咖为她说出她平时不敢说的话,拼命煽动情绪,这样你的文章才能在朋友圈疯转。”我说:“如果我这样煽动情绪,让她对自己的恋人和父母敌意加重,最终毁灭她的亲密关系,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怎么办?朋友忍不住批评我:“你傻啊!真出事了,你再写篇文章教她们如何克制情绪就行了,意见领袖不需要有固定观点,迎合大众吸粉就行!”其实,我很想问她:这样的文章,你父母和老公看到不会心痛吗?情圣曾经告诉我:在和女孩在一起后,如果女孩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她的童年阴影,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创伤,你要认真地听着,但在脑海中你要计划好,一周内把她甩了。我惊讶道:为什么?他说:“因为她的心空了,她会把这种情感缺陷带到任何亲密关系中,特别是弥散的不安全感和潜在的愤怒。谁越是大肆渲染自己很爱一个人,她的内心中就埋藏了越深的恨。这个结你解不开,一旦你无法满足她那虚无缥缈的‘被爱期待’,你会成为她内心的另外一道疤。”
我真正理解这段话,是在多年前,杨桃姑娘和我的一次对话。杨桃有一个悲伤的童年,比起自己,妈妈一直偏爱着弟弟,为此她受过无数的心伤。妈妈和爸爸离婚后,妈妈坚持带走弟弟,而把自己让给爸爸。爸爸也不管她,终日酗酒,时不时还得找她借钱。杨桃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辛,但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某品牌的西南大区经理,每晚算数据到深夜,从而能从各分店的数据中看到漏洞,为此领导很赏识。不过,杨桃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那就是希望妈妈再爱自己一次。她每个月都要给妈妈寄钱,妈妈收到钱后有时说句谢谢,有时杳无音讯。终于有一天,妈妈邀约杨桃见面,并诚恳地说有事相求。杨桃高兴极了,以为妈妈要和她重归于好,想到自己可以重新拥抱在母爱里,杨桃高兴地睡不着觉。结果见了面,妈妈说的是自己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了,已经无力照顾弟弟了,杨桃要担负起姐姐的责任,弟弟上大学需要大量的钱,希望杨桃能出一部分。虽然,当着妈妈的面杨桃是答应的,可一回到家,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伤,仿佛一下子全涌了出来,一阵剧烈的呕吐后,杨桃在医院病了一周,从此对妈妈和弟弟,甚至整个家族充满仇恨。我当时很想打个电话给杨桃妈妈,希望她做一定程度的认错来安慰这个女孩。可是没多久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就算我能说服她妈妈,这份道歉也来得太迟太晚了,对于杨桃不会有任何解脱,还会让她已经取得的一些进步付之东流。
活在当下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重要标志,停留过去,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损耗。把注意力过多放在渴望父母认错,就难把精力用于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最重要的是,这变相认同了一点,那就是“我的一生就活在你的阴影下”。实际上这又把杨桃拉回到父母对她的心理控制上,而且是很负面的影响。况且我们强迫父母认错,这和父母当年对我们的样子并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我说了很多理解的话,但杨桃隐约对我不满,因为我只同意“妈妈对她缺乏足够的关怀”,她更希望我说“妈妈是个忘恩负义的王八蛋”。
我确实是个不会讨好女孩的人,我不想鼓励她去相爱相杀,直到把爱耗光。她还警告我,不准说出类似“和解”“原谅”等字眼,她受够了道德卫士的说教了,她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对她造成的伤痛,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配当父母。那好,我说一个字“进化”,你愿意听吗?显然,她也不听。几天后,杨桃问我点事,我在上微课,就简单回复了她几个字。她打电话给我,我挂了。下课后,我再打给她,发现已经不接了。看多了爆文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怨毒的,每个人都有个缺爱的童年,一个虐待她的婆婆,一个对她冷漠的恋人,还有一个合着外人一起欺负她的孩子,每一天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当你试着提醒她们,她们有能力把握自己人生,会引来她们的群起攻之。她们不明白,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不是为了原谅别人,而是为了不让你的人生狼烟四起。我曾经也非常责怪过我的妈妈,因为上初中时,我本来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妈妈却为了省钱,把我送去了一个普通中学。我无数次在心中想,妈妈太自私,如果我有一个懂考点的老师教,会不会考上清华北大,从此的生活就不艰难了呢,为此,我和妈妈关系一度紧张。当你人生的阅历增长后,你用更完整的视野来看待这件事时,你会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理解。比如,上名牌高中,考上清华北大,生活一帆风顺这三件事没有必然联系。我没有一个“举世无双”的爹,没有一个“母仪天下”的妈,我和妈妈一样胆小,这让我错失了很多机会,却也让我走得更稳。我有时也和妈妈一样小气,这提醒我在交朋友时要大方一点,但这个人性弱点也不是全无好处,借了钱就断交的朋友就不太愿意来找我。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只要善加利用,对成长都有益处。相反,一个人总向外界索求,是一种婴儿的表现。请记住,所有的成长都应该围绕一个目标——你要从原有的投射性病态关系中走出来,开始理解到自己完全不用依赖他人,也能得到被关爱和被接纳,意识到自己完全不必满足他人的需要,也可以获得被尊重和被认同。所以妈妈不爱我,那又如何呢,与其执着于命运的剧本从而流离失所,不如就背负着这道创伤,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