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人际交往困惑

人际交往困惑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谈:习惯性反问
发表时间:2025-01-24     阅读次数:     字体:【

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反问?

“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了吗?”

“不然呢?你才知道?这不明显吗?”

“你不觉得吗?你说呢?自己不会吗?这还用问呢?我怎么知道?……”

这些话语看似给出了回答,但实则让人心中无名火起。明明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结束对话,却非得用反问句来噎人。

如此一来,往往会导致提问的一方被激起怒火,将原本简单的沟通演变成激烈的争吵,严重破坏双方的和谐关系。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习惯性反问”。

什么是习惯性反问?

习惯性反问,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反问句型的习惯。这种习惯通常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一种沟通模式。它的产生可能源于对话题的不确定感、对对方意见的过度依赖,亦或是想要通过反问引导对方思考。

习惯性反问无处不在,在职场中:设想这样一种场景,当你询问领导“这份文件是打印两份吗?”,领导回复“这还用问吗?”虽然他确认了你的回答,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你怎么这都要问」的不耐烦。没有疑问却提出问题,这背后暗含着反问者「这么明显还需要问我」的否定和贬低,仿佛对方的表达是愚蠢且多余的,没有给予对方表达的尊重。

在婚姻中:最近有来访者在咨询中向我倾诉:“现在我跟老公话越来越少,任何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不想搭理他。”我问她:“你老公说的话是怎么让你不舒服的呢?”她思考后说:“明明可以好好说的话,他总是喜欢反问回来,我心里窝火。”我:“可以举个例子吗?”她说:“比如我们出去买奶茶,我问他喝冰的还是常温的。他立马来一句:‘这还用问吗?大冬天我喝冰的干嘛?’“在家里面找不到东西的时候,我问他在哪里,他也会怼我:‘你没长眼吗,不会自己找?’”听到这些话,你作何感受?是不是难受得如同一团无名火压在心口,让人极度无语又暴躁。

在亲子沟通中:如果说,夫妻间的“习惯性反问”主要是为两人的关系“埋雷”,那么亲子间的“习惯性反问”,则更多是在摧毁孩子的未来。习惯性反问的家长,往往会让孩子失去与他们交流的欲望。许多来访者所描述的亲子互动场景是这样的:孩子:“妈妈,我的那件长袖你看见了吗?”妈妈:“你问我,我问谁啊?”或者“你没长眼睛啊,不知道自己找吗?”孩子:“爸爸,这道题我不会,帮我看看。”爸爸:“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上课的时候干嘛去了?”孩子哭着说:“同学欺负我。”爸爸:“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啊?你不会打回去吗?”或者 “你活该,我早就跟你说,少跟那种人在一起玩,你听过我的话吗?”习惯性反问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在这一过程中,会对孩子进行强烈的否定和打压。明明可以一句话回答的问题,家长却非得阴阳怪气地反问,孩子听了心里又气又难过。次数多了,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亲子关系也随之变差。反问其实是一种隐形攻击。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提出一个想法或者做了一件事,对方却回你一句“这还用问吗?”或者“你难道不知道吗?”

这种反问的语气是否会瞬间让你感到不适,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

1、反问句常常带有强烈的质疑和指责意味。比如“这你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看似简单的反问,实则强烈地指责你的能力不行。它并非直接陈述,而是通过反问的方式将批评包裹起来,让你难以直接反驳,内心却深受冲击。再比如“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它所传递的不只是对事情本身的质疑,更是在暗示你愚笨、无知。这种暗示往往比直接的辱骂更令人难受,因为它更为隐晦,却更能刺痛人心。

2、反问句还容易让人产生被贬低和不被尊重的感觉。像是“难道我还得一次次地提醒你?”仿佛在表明你的自觉性太差,需要别人不断督促,这会使你的自尊心受挫。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反问」指的是无疑而问,是一种修辞手法。没有疑问却要发问,这意味着,「反问」的关键不在于获取答案,而是强调语气,表达情绪。

 
上一篇: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谈:再好的感情,也会毁于“我这是为你好”
下一篇: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谈:多和陌生人沟通可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