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明犯了一次错误,被爸爸批评,因此小明非常害怕他爸爸。一次小明逃课玩电子游戏,老师告知小明的爸爸他没有去上学。小明的爸爸质问小明是不是上网吧了,小明想说真话,但看到爸爸的目光,生怕被批评,心里非常害怕,不敢说真话,于是就谎称和同学小刚一起帮助孤寡老人干活去了。此后,小明总是胆战心惊,生怕爸爸知道真相。
【分析】撒谎前,小明有两种心理:一是想说实话;二是怕说实话一撒谎。如果说实话,担心爸爸会批评他:如果说假话,又担心谎言被揭穿的后果,也担心自己变成坏孩子。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先逃过眼前的“害”(被贵罚),不敢说实话,撒谎。至于后果(谎言被揭穿和自己变成坏孩子),以后再说。于是小明就选择撒谎了。
撒谎后,小明也有两种心理:一是害怕谎言被揭穿的后果;二是为自已做了一个不诚实的坏孩子感到不安。小明为了避免谎言被揭穿后的挨打,至于诚实与否,先躲过现在的危机(谎言被揭穿),至于后果(变为不诚实的坏孩子),以后再说。于是努力去圆谎。俗话说,一句谎言要用十句谎言去圆谎。小明躲过了爸爸的责罚,却开始犯愁了:自己是不是堕落成一个不诚实的坏孩子了?假如有一天谎言被揭穿怎么办?从此以后,他特别关注爸爸的脸色,更加害怕他的爸爸,生怕谎言被揭穿。生活学习变得忧心仲仲,精神总是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小孩撒谎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习惯”。其实,孩子做错了事对父母撒谎是出于害怕被罚而采取自我保护的一种逃避反应。如果孩子经常在父母面前撒谎,就会形成“父母面前→撒谎”的一对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撒谎的“习惯”或是动力定型。从今往后,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事,都会习惯性地撒谎。
为什么要把“习惯”打上引号?因为所谓的“习惯”并非真正的习惯。每次撒谎后,孩子的心里都会产生自责和愧疚感,担心谎言被揭穿。其实孩子也不喜欢撒谎“习惯”发展下去,也想改正,做一个诚实的积极向上的好孩子,只是屡改屡败,心理愈来愈感到焦虑、自卑、烦躁、不安。为什么会屡改屡败呢?微谎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人类的任何行为都要经过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换句话说,除本能行为外,人类所熟练的、几乎自动化的动作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靠后天习得的。当人们学习了某种行为后,就会对这一行为变得习以为常。
没有任何一个习惯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自责、纠缠不休。然而,撤谎的“习惯”总是让撒谎者的内心感到难以平静,甚至惊恐不安。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习惯。既然撒谎不是行为习惯,那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撒谎是在心理因素支配下的一种行为过程,其结果就是谎言。由此可见,习惯性的撒谎不是单纯的行为习惯,而是和心理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从心理到行为,再从行为到结果的一种过程。
善意的谎言没有心理负担,正常人偶尔发生强迫也没有心理负担。恶意的谎言会产生心理负担,强迫症患者发生了强迫也有心理负担。微谎习惯如何改?孩子为何会撒谎?因为害怕责罚。这种恐惧属于体验获得性恐惧。改变恐惧只有通过重新认知和零距离接近害怕的对象,形新的体验。
孩子的认知能力很差,因此,只要改变体验就可以。要让孩子体验到,做错了事不被家长暴打,即消除孩子讲真话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改益“习惯”。任何人都存在某些选避行为,譬如,上述的撒谎就是种逃避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