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模式的全部内函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一通常根据经验和些间接的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特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与行动模式是相反的。我们记得行动/驱动模式是目标导向的,它的目的在于,减少事情是什么样子和我们希望事情是什么样子之间的差距:我们的注意力将全部放在现实的状态与期望的状态之间的矛盾上。相比之下,存在模式并不是被一个特殊的目标所激发的。这有两点含义:第一,不需要对“我怎么做才能够达到我的日标?”进行不断的监测与评价,第二,不需要强调以差异为基础的加工过程。相反,存在模式的关注点是“接纳”并“许可”当下的事实,而不需要强加即刻的压力来进行改变。这里所说的“许可”(allowing)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如果没有一个目标,或者是不知道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的时候,也就不需要评价为了减少现实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差异的体验。与将狭隘的关注点放在现在,以及根据目标成就进行的粗略加工相反,存在模式的体验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深度、广度以及丰富性上得到充分地加工。同样的,行动模式与存在模式在时间关注点上也是有差异的。在行动模式中,通常,作为促进现实目标完成的一种方式,行动模式对与目标相关的行动的未来结果进行估计、对达到目标后的结果的预期,以及对过去有疑问的或者是与目标相关的情境所进行的详细回忆都是很有必要的。结果,在行动模式中,心理通常是指向未来或者是过去的,而体验在大多数的当前时间里都并没有真正地位于“现在”。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成向东:与之相比,在存在模式中,心理“什么都不做,哪儿都不去”,它只专心对此时此刻的体验进行加工,使个体全身心地关注现在而不管发生了什么。在行动模式中,包括了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思考,当涉及到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的时候,都需要通过概念作为中介,而存在模式是对当前体验的直接与即刻的反应。存在模式包括了想法与感受二者关系的转变。概念化的想法是一个核心的工具,通过这一工具,心理试图达到行动模式所专注的日标。因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想法记录了目前现实的状况,并与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行动模式中,感受最初被评价为“好的事情”或者“环的事情”,之后心理就会设立一个日标,以分别确定它们(“好的事情”或者“坏的事情”)是继续还是终止。然后,再将感受投入到与日标相关的客体上。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将感受结晶为具体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具有了独立的与持久的现实性。
与行动模式相反,在存在模式中,想法和感受与当时听到的声音或者是当时的其他方面的体验是非常相似的:它们只是心理中正在过去的暂时事件,先是成为了心理意识的内容,之后就消失了。你将在这里看到“去中心化”的观点,它是在我们对认知疗法有效的分析方式中给以高度重视的观点。在存在模式中,想法和感受关系的转变包括将这些想法和感受与日标相关的行动进行进一步的分离。感受并没有立即激活心理或者身体中自动的行动模式。这其中必然包括一种忍耐令人不适的情感状态的强大能力,因为不能够立即激发习惯的心理模式或者是身体上的行动以逃脱或是改变当时的这种状况。同样,比如“这样做,那样做”的想法不一定自发地与相关的行动建立联系,但是它却可以与内心中的事件建立联系。最后,存在模式可以用自由的、新鲜的、不打折的新方式解读体验。它对每一瞬间的体验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模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做出反应。与存在模式相版,在行动模式中,体验的多维度性质首先被简化为与日标状态有关的标准线性分析。然后,现实状态与日标状态之间的差异引发了内心中那些自发的习惯,这些习惯在其他类似情况中早已使用过。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对于特定的目标来说。例如减少基于差异的情绪,这些习惯可能会招致相反的结果,并导致不必要的心理状态的长时间保持,而非中断。对于MBCT来说,在指出行动模式与存在模式之间的区别之前,有一点我们一定要非常清楚,这很重要。我们并非暗示存在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的活动必须停止。行动模式与存在模式都是心理模式,它们都会伴有任何活动或者是没有活动。回想起在大多数情况下,行动模式也可以被称为“驱动模式”,这样命名可能会更清楚一点。例如,当一个人试图进入一种深度的放松状态进行冥想的时候,如果中途被打断,此人很可能会感觉生气并会有挫败感。这时候的冥想是处于行动模式而非存在模式中,因为冥想是由放松的目的所“驱动”的。或者举另外一个例子:现在该轮到你来洗盘子了,并且你没有办法逃避。没有人打算将你从这个令人讨厌的工作中拯救出来。如果你洗盘子的目的是尽快收拾完然后进入下一个活动,但是随后你的工作被中断了,这时候挫败感就会产生,因为你的目标受到了阻碍。但是,如果你认为盘子肯定要清洗并且在存在模式中处理该活动,那么这个活动就会因为其自身在其自身的时间里存在。这时候的打扰只是被简单地看做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要做什么的选择,而不是被作为挫败的一种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