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起源于西方,兴起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这样不可避免的,心理咨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大多带有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色彩。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与治疗开始走向世界,那些在美国社会有着良好解释力的心理咨询理论开始呈现出局限性,心理咨询实践也日益暴露出弊端。因此在跨文化心理学和多元文化心理学兴起的同时,也揭开了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的思潮,美国心理咨询与辅导等专业人员开始注意当事人独特的文化背景。起初,人们多运用跨文化咨询的策略,把人置于特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比较,运用跨文化的文化比较方法去验证西方社会产生的理论与技术是否具有普适性,即理论的跨文化有效性。很明显,在这种策略中,文化比较的主体仍然是西方文化。后来,人们提出了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的策略,明确要求克服以西方白人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学的局限,以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和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欧洲,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提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即关注某一文化系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病理,重视发展相关性的技术和本土的传统技术。现在,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专业人员培养及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到20世纪末期,心理咨询与治疗才真正进人中国,最初兴起于高等能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基本上采用的是西方心理咨询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但是近2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社会需求的增强,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发展势头猛进。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文化底蕴长达五千年之久的东方文明大国,如何将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受东方历史、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身上,并行之有效,一直都是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者面临的挑战。由于没有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与方法的根基,也造成了咨询师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影响,学与用难以结合。因此,近些年来,许多专业人员致力于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力争探索出中华文化背景下,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