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人行为的特征,在进行行为治疗本土化时,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和面对,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上的考虑中国人的行为自幼就受中国文化因素的约束和控制,比如这表现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用二十四孝的故事来
81教育儿童,把亲子关系描述为单方向的服侍关系,比如用裸体躺在冰上求鱼的故事来表达对父母尽孝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儿童身体的虐待和摧残。反映的是封建思想观念晚辈对长辈的服侍,而没有相对的由上对下的回顾关系。实际上,人类对子女的养育关系也是动物界本性的一面,任何进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动物界都是养育下一代的,只有对下一代新生命进行很好的养育,才能保持物种的延续和生存。但是,动物界是很少养老的,尽管人类用乳羊跪乳等很多看似对上一代感激的近似例子来教育人们,但是,事实上要从根本上去养老是很困难的,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因此,中国人到了中年阶段,就会出现“上有老要尽孝,下有小要养育”的两难局面,这种局面常使得生活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感到痛苦和无助,与此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年人,也正是事业上需要进步,社会角色需要完善的时候,所以,在中国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从道家哲学上来说,道家主张人们超脱和出世,主张人们从世俗的观念里超脱出来,去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这方面极端的例子就是杨朱的观点:“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主张人生要学会享受和安逸,在社会竞争的条件下,尽量保全自己;但道家并不是完全的放弃和颓废,道家做事是应尽力而为和积极进取的,因此有人总结出中国人的行为规则是在年轻时学儒家,年老时学道家,这就是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社会角色来选择自己行为的准则,因此,可以说中国人的行为逻辑是辩证的。
2.技术上的调整针对行为治疗的开展,在中国需要从技术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放松训练和脱敏治疗时我们会发现来访者有时候情绪的体验进步很快,但是保持的时间却相对较短,这可能是中国人喜欢追求快速的治疗效果而出现的假象。在进行行为放松训练治疗时,首先需要治疗师对这些基本的原理进行解释和体会,比如,对放松训练的感受和对心理情绪的影响上,为了让来访者体会这方面的感受,治疗师可以先让来访者体会紧张时的感受,然后做放松的体验,在实际应用时,还可以添加背景音乐和想象的情景,来增加治疗的效果。另外,中国的太极拳和印度的瑜伽运动也是很好的行为放松方法。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注重行为的强化,我们大家熟悉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实际上就是用来说明社会环境对孩子行为影响的具体例子,所以只要选择好了行为治疗的适应证,治疗的实施是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
3.临床上的运用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行为治疗主要对于解决一些单一行为问题的案例效果较好,一般来说,行为问题产生的时间越短,治疗的效果就会越好,行为问题出现的时间越长越不易修正,这样说来就是,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是行为治疗的主要适应证。特别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行为治疗和矫正强调及时性和具体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问题,当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在进行矫正和惩罚时,要在问题出现的当时及时进行惩罚和教育,说明是什么问题对其进行惩罚和教育的。例如,一个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进行逗笑或玩耍,父母就要在孩子吃饭逗笑和玩耍的当时进行制止和教育,而不是在孩子吃晚饭或者晚上静下心来进行教育;当一个孩子欺负别的小朋友时,要在他欺负别人的同时进行惩罚和教育,有时候我们家长或者治疗者没有把握这种行为矫正的及时性,而事后的教育和惩罚,往往收不到良好的矫正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