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已经变得非常繁杂,具体的治疗方法也有几百种之多。就其效果而言,到现在为止,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既没有类似于医学临床的“特效药”,也不能否认什么取向、什么理论或者什么方法毫无效果,并且,就其整体成效而言,各个流派取向几乎是相近的。也就是说,人们不能寄希望于找出解决某个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特效药方”,也不能轻易否认某个疗法对某问题完全无效。事实上,人们在使用有关理论和方法时,感受到各种效果上的差异。其中的问题不是出自理论或疗法的原因,就是出自来访者的因素,当然最终还是出自选择和应用理论方法的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影响,也就是说,其中的关键在于咨询或治疗师是否操作精到、应用合理,因为每一位咨询师或治疗师都有不同的人格特点或经验资源,从而影响到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与发挥。
可见,面对各种治疗理论和方法,并不在于流派理论方法本身的特点和风格,而在于咨询师或治疗师自身的因素。简单地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在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流派体系知识的时候,当人们的学习触角涉及具体的理论和方法时,就必须高度关注一个“适合性”问题。有的学者表述为理论方法的“适配性”问题,即与咨询师或治疗师的人格特点、知识基础、能力特长、经验资源,以及与当事人个人及其问题特征等相匹配的问题。因此,当人们在钻研流派体系里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时,一方面在于扩大知识面,开阔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就是要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寻找自己以为有把握取得效果的适合案例,将案例内容与当前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脱离实际案例而孤立地学习理论方法,其学习成效是受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