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应激性精神障碍

应激性精神障碍

人格障碍概述
发表时间:2022-10-28     阅读次数:     字体:【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组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特征的精神障碍,患者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患者自己感到痛苦。人格得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身,18岁以前诊断为儿童行为障得,18岁以后诊断为人格障碍。

心理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头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心理现象以脑的活动表现出来,即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体现着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但是,正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心理又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特点。这些心理特点,有些是暂时的、偶然发生的,也有些是经常的,比较稳定的。所谓人格,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也称为个性。它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是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一般说来,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形成的,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因此,一个人的人格是他过去的整个生活历程的反映。但是,人格的形成也和人的生物遗传因素有关,因为人与人的个别差异并不完全是在成年以后才表现出来的,这种差异,从婴儿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所表现。作为区别人与人的不同特征的人格,正是在这种先天生物学差异的基础上,在某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不断的社会性化过程而逐渐形成起来的。

人格异常就是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特点的基础上,在后天的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上的病态或人格结构的破坏,而出现的人格结构的内在不协调,或者说是对正常人格的偏离。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可以表现在认识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3个方面的活动发展的不协调。可以表现为理智活动和本能情绪反应活动发展的不协调;也

可以表现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发展的不协调。这种人格发展的不协调若是有极端的表现就是异常心理现象了。例如,一个人抽象思维过分地或畸形地发展,就会变的过分理智化,缺乏“人情味”和应有的情感色彩。如果一个人形象思维过度或畸形发展,就会陷于幻想之中,或情感用事,有较高的接受暗示性,显得矫揉造作。又例如,一个人本能、情绪、意向活动过分地或畸形地发展,就会导致理智活动发展不足,以及高级情感活动发展的缺陷。这种人缺乏调节情绪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缺乏对情感情绪的自制力,偏离正常,低级趣味占优势,行为淫乱的人。由于人格内在发展的不协调,使这种人常常难以正确估计社会环境形势对自己的要求:难以正确评定自己的行为反应方式;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对周围环境刺激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包括过分与不足),而且倾向于病理反应。因此,人格障碍者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照例是不协调的。他们常常与周围的人,甚至与白己的亲人发生冲突;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和群众或同事友好相处: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经常玩忽职守,甚至超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做出扰乱他人或危害社会的行为,以至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太原心理咨询师:有些人把人格障碍看成精神病,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缺乏确切病因、发病日期、病程和转归等作为一种疾病单元所具有的特征,但是,这种人确实有不正常的表现,不能算是正常人。严格地讲,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范围中一种介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之间的行为特征,因而患者既不是“精神病”,又不是“正常人”。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正常与异常,是相对的,二者之间并无确定的界线。或者说人格的正常与异常,只有量的不同。在异常人格中,要注意区分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的不同。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在二者出现的时间及方式上有所不同,人格改变是获得的,通常出现在成年期,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极度的环境剥夺、严重的精神障碍或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的。另外,人格是个体发挥心理潜能及适应社会的心理基础,其任何异常或障碍,均能在客观上造成其适应困难和社会功能受损以及主观上造成心理冲突和挫折。也就是说,人格障碍患者较正常的人更容易产生相应精神疾病。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异常人格是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病基础。

 
上一篇:偏执性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
下一篇:反社会性品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