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

归因的方法论
发表时间:2022-08-31     阅读次数:     字体:【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那样做?为什么不倾向于用外在原因解释别人?人们观察自己时,非常清楚情境对自已行为的影响。比如,迟到的约翰确实是开车去上班的,而且他知道交通堵塞和小事故是他迟到的原因一毕竞他就在那里。但是其他看待约愉行为的人并没有机会去接触所有可能的情境影响,并且只有约腧本身可以关注,因此会假设约翰的迟到是其内在人格缺点导致的。其他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当给学生提供机会对欺骗进行归因时,他们犯了基本归因错误:其他人做出欺骗行为是因为他们不诚实,但如果学生自己做出了欺骗行为,就会被归因为环境因素。能够减少这种犯错误的倾向吗?可以应用几种策

略来减少归因中出现错误的可能。一个策略是,注意有多少其他人正在做同样的事。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我经常遇见学生迟到。如果是同一个学生,可以认为这个学生不守时(个性归因)。但如果许多学生都迟到了,假设就应该改成“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这是情境归因。换句话说,如果很多人这么做,很可能就是外部因素导致的。

刻板印象人们主观相信某个特定的社会类别中所有成员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内隐人格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人、人格特点和行为是如何相互关连的所作的一系列假设。归因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过程。归因理论关于人们怎样归因的理论。

情境归因假定观察到的行为是由个体当时所处的任意环境引发的。个性归因个体内在人格特点被视为观察到的行为的原因。基本归因错误人们过高地估计了个体内在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过低地估计了环境影响的趋势。另一种策略是,想象一下在同样的情境下你会怎么做。如果你认为你也会这么做,行为的原因很可能是情境性的。人们也应该努力寻找那些也许并不明显的原因。比如,如果约翰看起来特别“精疲力尽”,假设可能会变成“有些事让他很紧张、压力很大”,这些事可能是交通堵塞。虽然在美国文化中存在基本归因错误,同样的错误会在不同于美国文化的其他文化中出现吗,比如日本?研究者增田(Masuda)和北山(Kitayama)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招募了美国和日本被试,在实验中让一个目标人物朗读预先写好的有态度的陈述。之后,被试被要求给出他们关于这个目标人物真实态度的看法。美国被试犯了经典错误,认为目标的态度与阅读的态度一致,

但日本被试认为,这个人的态度可能与该陈述的态度不同一这个人可能是在社会责任的驱使下写下这段的。日本社会是集体主义文化,一个日本人可能会写篇文章来取悦老师或者雇主,但文章的内容并不一定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有关归因的跨文化研究为这个观点提供

 
上一篇:偏好是非理性的
下一篇:特质理论: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