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状况有研究报道,同已婚比较,单身、离婚及寡居的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大,换言之,自杀的抑郁症患者中独身者较无自杀企图的抑郁症患者多见。提示社会孤独可能增加自杀倾向。国内有报道称年龄40岁以上男性最近丧偶或离婚、情绪偏低、失眠、兴趣缺乏、无望感其自杀危险性增加,应引起重视。
贝奇切奈尔指出,女性自杀企图的抑郁症患者比正常女性对照组多见于婚姻质量差的家庭。近年来,夫妻关系、家庭气氛与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家庭成员之间,有一种缓冲每日生活过度紧张的能量,良好的家庭气氛可增强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增添愉快欢乐的心境,并控制某种不良行为。而社会支持,是一种应激的缓冲和保护系统。这类支持最重要的是,夫妻、挚友、父母及同胞间的情感上的关心和帮助。许多研究表明,未婚又无挚友,缺乏紧密的人际关系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多见。社会经济地位专家报道,有自杀企图的抑郁症患者较无自杀企图者社会经济地位低。并认为有自杀企图者很可能与社会经济地位低引起的求助方式不同有关。派特发现自杀未遂者较正常者有更高的失业率,而且失业人数中自杀行为发生率较就业人群高。从而提出失业期间是自杀行为的好发期。德克汉姆指出,当一个人社会地位期望值超出正常范围时,自杀比率增加。同时又指出,社会经济状况好的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觉察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从而导致自杀。在意大利失业的男性比就业的男性自杀的危险性高3.4倍。布伦勒对纽约州半个世纪失业数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特别是对失业与精神障碍的关系做了专门研究,发现死亡率的增长(包括他杀与自杀)与失业率增长有显著相关。因此,国外有人主张,对就业机构和社区服务人员进行有关教育,以提高对失业会引起抑郁反应甚至自杀这一现象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