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成长的困惑

成长的困惑

警惕“狄德罗效应”
发表时间:2025-09-29     阅读次数:     字体:【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抱着购买一件上衣的想法走入商场,连续逛了几小时后,你拎着重重的购物袋挤在人群中,想起下个月的“花呗”账单便头疼不已;明明只想买一块砧板,却不停地在淘宝购物车里加入各种厨具用品,点了付款后却后悔不已...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狄德罗效应”,它映照着人们内心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黑洞。“狄德罗效应”同时告诉我们,影响个人选择的并不是事物本身的特质,而是个人赋予事物的定义。正因人们被物欲所支配,冲动性消费才会一再上演。

“狄德罗效应”来源于一个小故事: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收到了朋友送来的一件睡袍。狄德罗对那件华美的睡袍爱不释手,他将其穿在身上,在屋里走来走去,不断在镜子面前欣赏着自己的“英姿”。慢慢地,他的目光被屋里那些破败的家具所吸引。

在狄德罗看来,这些家具太旧,颜色又过了时,实在配不上身上这件睡袍。他冲动之下,跑去商店重新订购了一批家具。当家中摆满新家具后,狄德罗感到很满意,自觉周围的环境很符合睡袍的档次。可激情消退后,他却越想越不是滋味,深深怀疑自己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狄德罗将自己的感受写进一篇文章中,即《与旧睡袍告别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自己的著作《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中提出“狄德罗效应”这个新概念,又称为“配套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获得一件新物品后,只有接二连三地拥有新物品,与最开始的那件物品配置成套,或者达到所谓的“完美组合”,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生活中,“狄德罗效应”无处不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一双心仪的手套,冲动地买下后,发现没有合适的衣服、包包与其搭配,于是又耗时耗力地购买衣服、包包、鞋子、头饰,最后干脆换了一款新发型。从里到外配置一新后,那些喧嚣的欲望才平静下来。

买了房子后,要费尽心思地装修。购人一个很漂亮的衣柜,便用更高档的地板、更绚丽的地毯去相配。客厅明亮大气,怎么能没有质量上乘的电视柜、沙发和座椅?

在“狄德罗效应”的影响下,“超前消费”变得越来越流行。知乎上,一位网友发帖问:“女朋友在蚂蚁借呗、花呗和招联欠款累计大概一万六千元,我作为她男朋友该怎么帮她?”看完所有的回答,你会发现,无底线的超前消费,会将一个原本乐观积极的人推入深渊。无节制超前消费的人像沾染上了毒瘾,在侥幸度日的同时,于泥潭中越陷越深。

在“狄德罗效应”的影响下,你的三观都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你会越来越执着于“配套”,它不仅表现在物欲上,还可能影响到你对职场的规划,甚至是爱情的选择。

比如,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自觉能力不俗,明明大公司竞争激烈,还执意要去世界五百强企业上班,却看不上那些前景很好的创业公司;明明没有经验,还不愿意从那些基础的工作做起,刚刚入职没几天就想被晋升到更高的职位,拿更高的工资。很多女孩觉得自己外貌优越,恋爱的对象必须才貌双全、家境殷实才配得上自己……

当我们将自己变成“狄德罗”后,却发现原本悠闲、简单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不断透支的欲望扼杀了我们的前程和梦想。作为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却被一件件死气沉沉的物品或条件所“胁迫”、“捆绑”,活得越来越失控。

太原心理咨询师提示,想要避开“狄德罗陷阱”,先从控制物欲做起。我们控制不住购买行为,很多时候是错估了物品的价值及我们对它的需要程度。某综艺节目中,一位女明星说自己每次逛商场时,看到心仪的衣服、包包就会忍不住在心里尖叫,同时告诉自己:“如果不把它们买回家,我一定会死掉。”事实上,她的衣柜里真的缺这件衣服吗?不买她真的会死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些“不买会死”的物品,大多不是生活必需品。你除了要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外,更要明晰自己能力的大小。购物之前要三思,将想要购买的物品列个清单,诚实地向自己指出,哪些属于理性消费,哪些是超出能力范围的消费。购物之后,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为什么又一次向诱惑投了降?学会反思,才能在欲望面前及时刹车。

掉人“狄德罗陷阱”的人,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去满足欲望,最后却付出了一次比一次高昂的代价。与其被物欲胁迫做出违心的选择,不如真正担负起自我人生策划者的角色,尝试着去降低物欲,这样才能自如地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

 
上一篇:越是站在权力边缘的人,对权力越渴望
下一篇:“你被别人的评价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