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本应是温馨的避风港,可有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战火”一点就燃,瞬间让家里硝烟弥漫。这时候要是处理不当,那可就像捅了马蜂窝,麻烦不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青春期这阶段,孩子就像被施了魔法,突然就变了。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的孩子正忙着建立自我同一性,简单来说,就是在努力搞清楚“我是谁”,这时候他们满脑子都是独立和自主,对父母的那一套“老规矩”开始各种不服气。
比如15岁的小明,以前是个乖乖仔,可一到青春期,就像变了个人。他爱上了嘻哈文化,整天戴着个棒球帽,裤子松松垮垮,嘴里还时不时蹦出几句说唱歌词。他爸妈一看可不乐意了,觉得这哪像个学生样,天天唠叨。有一回,爸妈又念叨,小明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你们根本不懂我,就知道让我学习,我就喜欢这样,怎么了!”你瞧,这冲突就来了。
这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习惯性地开启“训斥模式”,一顿数落,想让孩子乖乖听话。可从心理学上讲,这就像用错了药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你这么一顿训,就像一盆冷水,把孩子渴望被理解的心浇了个透心凉。小明被训后,心里那叫一个委屈,觉得爸妈根本不尊重他,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和父母的关系降到了“冰点”,成绩也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掉。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心里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说不定还会引发各种心理小“怪兽”,像焦虑、抑郁这些。
还有些家长呢,在孩子和另一半吵架时,喜欢指责自己的伴侣,觉得都是对方的错。但从家庭系统理论来看,夫妻关系可是家庭的顶梁柱,这么一吵,顶梁柱都晃悠了,整个家能安稳吗?就像小明爸妈,因为小明的事互相埋怨,爸爸说妈妈太惯着孩子,妈妈怪爸爸平时不管孩子。这一吵,家里的氛围更糟糕了,小明在这种环境下,变得越来越暴躁,在学校和同学相处也老是起冲突。
那面对这些“战火”,咱们该怎么巧妙化解呢?
首先,当孩子和父母吵起来的时候,如果还没到动手的地步,就先当个“隐身人”,别着急掺和。吵架有时候也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就像两个装满情绪的气球,需要把气放一放。这时候你一插手,说不定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比如小明和爸妈吵得正凶的时候,要是爷爷奶奶跳出来当裁判,那说不定又会引发新的矛盾,小明可能觉得爷爷奶奶偏心,爸妈又觉得爷爷奶奶瞎搅和。
同时,也别在旁边当“吃瓜群众”。社会心理学里的旁观者效应告诉我们,有人围观的时候,吵架的人更容易上头,想在别人面前争个输赢。而且,一不小心你还可能被拉进“战场”。就像小明和爸妈吵架,邻居来劝架,结果被小明爸妈拉着评理,小明又觉得邻居多管闲事,这局面就更乱套了。
等“战火”暂时平息了,再行动。先去安抚安抚自己的伴侣,夫妻关系可是家庭的定海神针,把伴侣哄开心了,家庭氛围才能慢慢缓和。小明爸爸吵完架后,给小明妈妈买了她最爱吃的蛋糕,和她好好聊了聊,妈妈的气一下子就消了不少。
接着,得和孩子好好谈一谈。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学会用积极倾听这一招,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都“吸”过来。比如小明爸爸找小明聊天,先问他:“儿子,你这么喜欢嘻哈,肯定有特别的原因,能和爸爸说说不?”小明一听,觉得爸爸是真的想了解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在听的过程中,爸爸时不时点点头,说几句“原来是这样啊”,让小明觉得自己被尊重。然后,爸爸再告诉小明,尊重父母是家里的“铁规矩”,不能因为有不同意见就对爸妈没礼貌。
最后,和孩子一起找找吵架的原因。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孩子发现自己想法里那些不太对的地方。小明一开始觉得爸妈就是故意和他作对,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偏差。爸爸和他一起回忆吵架的经过,让他明白爸妈其实是担心他的成长。找到了原因,再一起想办法避免下次吵架。他们一起商量,以后每周给小明留出专门听嘻哈、玩说唱的时间,但前提是不能耽误学习。
家庭里的这些矛盾,只要咱们懂点心理学,就能巧妙化解。让家重新变回那个充满爱和温暖的港湾,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里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