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医生:正确评价强迫 | |
发表时间:2025-01-11 阅读次数: | |
很多人也知道病态性强迫是不可战胜的,知道遇到“拐点”迂回绕过的道理,知道“迫后”不评价、不讨论的道理,也懂得只有顺从强迫、放下强迫,强迫症才有望获得康复的道理。然而,许多宣称放下了强迫的患者,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到放下。怎样才是真正的放下?一定要对强迫症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了无遗憾,了无牵挂,才可以放下。放下,绝不是含恨放下,而是发自内心地放下。比如,某人曾给你带来过很大伤害,你对他有仇恨,恨他却又斗不过他,你只是一味地劝自己放下。可是你能真正放下他吗?太原心理咨询师认为;如果不能,说明你心里还是怕他,念念不忘他,因为他对你的伤害太大了。你这样叫自已放下,叫自己再也不和他斗,但你心里仍然装着他,一直对其耿耿于怀,所以也一直怕他。这种所谓放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放下,而是忍。靠忍耐达到放下,无异于缘木求鱼,自欺欺人。 “忍”和“容”相似却不同。容不等于忍,忍是压抑,是残忍,是悬挂在心头上的一把刀。忍耐越久,积压的负能量越多,仇恨越深,亟待爆发的欲望越强。所以,忍的背后潜伏着杀气和复仇。有些疗法提倡忍术:不管症状如何使你痛苦,你都要忍耐,声称忍耐之后就会康复。 宽容则不同。宽容乃包容,是爱心的体现,就像父母对子女的包容。宽容的前提是爱和理解,虽然宽容的同时也会出现情绪波动,但这属于正常的情感流露。只有看透事物的本相,才能理解对方的做法(包括对方伤害你的做法),才能发自内心地宽容对方。忍耐,是表面上的包容,实指对自己的折磨和对别人的不服,如此忍球才能真正放下仇限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知疗法是解开死结古代贤,评究包容,宽怀大度。销成很.的新经。一句活.定要对你害伯的对象有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摩图道症:是不是它真的把你害得这么苦?它让你考不上大学?它出线不工作或丢失了工作?它让你找不到对象?它让你一事无成? 如果真是这样,为何那些比你的强迫还要“严重”的人(比如习惯洁摩者)一点都不恨强迫?而你却这么恨它,这么一蹶不振?另外,强治队伍里面,虽然有的患者也根强追,但他们能变压力为动力,埋头苦虽然他们也被强迫症整得很惨,他们也因为强迫经常被旁人嘲笑,或千,成就了人生梦想。 者影响自已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但他们却谈笑风生,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人,当你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比你还要严重的强迫者,比如那些强迫现象很多的正常人,并且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怪罪强迫,根本就不痛苦,根本就不纠结,根本就没强迫预感,你就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你就会对强迫产生一种正确的评价。原来导致我这么痛苦,这么纠结,导致我的学业荒废,导致我不想读书,导致我不敢工作,导致我不敢找对象,等等,并不是因为强迫的缘故,而是我们对待强迫的态度。原来在强迫与我的一切不如意之间隔着一道认知防线,也就是说,个可以说,人的一切心理同题都源于对客观事实的扭曲或者对社会的偏人的认知态度起关键作用。 什么事实呢?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发生了的负性事件。如何扭曲?就是对那些负性事件的错误认知和错误评价。因为那些负性事件都伴有痛苦的体验,所以人们总是不愿意去面对。要知道,任何事情一旦发生了,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到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匠生地发挥作用。哪怕这些负性事件早被我们遗忘了一但它精露苦仍然会在某个时候以条件反射或触景生情的方式油然升起,让膜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又会促使我们进一步务力去制、去迷避、去抱怨,与此同时,这些过去了的负性事件或者伤心记忆电因此获得更多的负能量而发展壮大。 态度往往决定结果。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很难走出心理的阴缓。强迫症患者大都犯了这个错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光知道强追大强大了,打不过它,你向它缴械投降!可是,你还是对它望而生畏,还是怀恨在心,还是时刻都想干掉它,亡它之心不死啊」为了降低对强迫的恐惧,你必须看透它。怎么看透强迫?正确地评价它,重新审视它,“清算”下强迫究竟给你带来了多大伤害。如果真是强迫的罪过,就要算在它头上;如果不是强迫的罪过,你怎么能算在它头上?如果你不管是不是它的错,把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失败全部算在它的头上,岂不是冤枉了强迫?不要一味地去恨强迫,逃避强迫。如果总是避而不谈强迫,强逼着自己转移注意力,或者打不过它就逃,这些做法完全是一种逃避心理。 当你发现,你一定要发现,原来强迫症根本不是你的敌人,是你冤枉了它,你就会放过它。既然强迫不是我的敌人,不好意思,我找错了对手,我当然不跟它对着干,这样就会发自内心放过强迫,发自内心地释放对强迫的恐惧。这就是古人说的“知近乎勇”的道理。既然如此,我就应找到真正的敌人。当你发现原来这个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主观思想,你该作何感想?如果你真正看透这些,就会对自己的错误思想深挖狠批,就会发自内心地进行深刻反省,不再怨天尤人,义无反顾地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康复道路。 综上所述,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样才能看透,而看透某个事物不是那么简单,要改变僵化了的思想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灵魂工程。这恐怕是“秋水理论”的亮点。 |
|
上一篇:允许的思考 | |
下一篇:宇宙中最为普遍的规律 |